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坪埔村强化党建引领
【编者按】
乡村治,百姓安,天下稳。
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。美丽乡村建设,离不开各村各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、公共服务的强化以及乡风文明建设。
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广东以“党建+治理”为核心,以“群众满意”为宗旨,以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,全面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,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。
从今日起,新快报将陆续推出乡村治理系列报道,展现各地乡村治理成果以及文明新气象,探索具有鲜明现代化乡村治理特色的“广东经验”,也为全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广东样本。
背靠青山,前拥绿水,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坪埔村的田园风光,让许多游客沉醉其中、不知归处。
近年来,坪埔村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,积极构建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,探索“活治理、优服务、美环境、强基础、特产业”的治理新模式,撑起了美丽乡村的“面子”,用活了资源禀赋的“底子”,充实了产业发展的“里子”,推动乡村走向善治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
筑堡垒 把党建引领动力,有效转化为农村发展活力
日前,潮州市湘桥区委书记曾俊喜到意溪镇坪埔村调研时指出,要坚定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,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质量,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服务力,以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,将党建引领动力有效转化为农村发展活力。
“紧盯一个‘活’字,提升基层治理能力。”坪埔村党支部副书记钟和贵告诉新快报记者,村党支部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,把加强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,努力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,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,建立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融合”的乡村治理体系。
“我们运用‘四议两公开’工作法,结合实际,推行民主议事决策‘六步法’。”钟和贵说,在“四小园”“乡村风貌提升”等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的决策上,由党支部牵头提议,按照“征求意见、集体讨论、上级审查、会议表决、公开公示、组织实施”六个步骤进行民主决策。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,实现党务、村务、财务“三公开”,保障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坪埔村有一条400多年历史的古驿道,390多个石台阶从山底铺到山上,曾是古人的采茶路、抗战时期重要的物资通道。坪埔村努力修复古驿道,把历史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,并组织编写《坪埔村村志》,把乡土文化打造成坪埔名片,厚植文明乡风。
与此同时,坪埔村突出一个“优”字,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。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,实现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向本村延伸,引进“粤智助”政务服务自助机,将便捷高效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,努力实现群众办事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。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,积极开展“法律进乡村”活动,由驻村律师定期到村提供法律服务及村民法治知识培训。
微治理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,实现村庄颜值大提升
小菜园9处、小果园6处、小花园10处、小公园5处……说到村里的变化,坪埔村的老书记钟喜民感慨道,以前村庄“脏乱差”,路边都是污水,现在利用村头巷尾、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进行微治理,打造“四小园”等“微景观”,实现村庄颜值大提升。
“聚焦一个‘美’字,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”钟和贵说,在村党支部带领下,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,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,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,提升村庄环境和整体风貌,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的“坪埔画廊”。
“党员带头先拆自家的闲置猪圈、危旧房屋,用实际行动带着村民一起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。”钟和贵说,通过对村内房前屋后、巷头巷尾的卫生死角、乱堆乱放进行清理整治,累计拆除废弃猪圈、危旧房屋400余间。实施三线改造,全面清理“蜘蛛网”。利用闲置空地,建设“四小园”,开展绿化行动,下足“绣花”功夫做好绿化文章。
围绕一个“强”字,坪埔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作为潮州市农村环境整治雨污分流建设试点村,坪埔村率先建设环保型雨污分流工程,埋设总长达6000米的排污管道,建成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,形成完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,对全村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、统一处理,真正实现“零污染”排放。
在持续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的基础上,坪埔村结合村庄整体规划,加快推进道路硬化亮化和村庄绿化美化工程,完善无臭垃圾运转站、无害化公厕等基础设施,不仅增强了村民获得感、幸福感,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到村休闲观光。
结硕果
盘活撂荒土地,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
以前,坪埔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,部分耕地旱不能浇、涝不能排,加上农户承包的耕地相对分散,管理不善,造成部分土地闲置撂荒。如何有效破解土地撂荒、基础设施滞后、作物产量低下等农业生产问题,盘活土地资源、增强农业效益、增加农民收入,是坪埔村“两委”要啃下的一块“硬骨头”。
“把握一个‘特’字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”钟和贵说,坪埔村因地制宜,围绕“特色文化旅游村”的发展目标,抓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玉瑶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机遇,大力发展乡村游来提高村的经济收入,带动农户发展生产、就近务工增加收入。
在意溪镇引导下,坪埔村先行先试,整合流转闲置撂荒土地资源200亩,引进玉瑶农业公司建设农业产业园,打造潮州人的“菜园子”。目前,产业园已建成规模化生产基地,配套建设蔬菜大棚、自动化喷淋等现代农业设施,种植水稻、瓜果蔬菜。钟和贵说:“用工高峰,每天有上百人,一人一天收入100元。”
“我们坪埔的‘净化鱼’现在出名了,甚至带动周边地区群众发展养殖。”坪埔村委会副主任李泽鹏说,坪埔村成立养殖合作社,利用当地的山泉水资源,将普通草鱼变成肉质鲜美的“净化鱼”,有效促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,“原来草鱼拉到市场卖,一斤只要六七元,现在批发价一斤12元,收入提高了很多”。
“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”“潮州市文明村”“潮州市乡村振兴科普示范村”“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”……在乡村治理中,坪埔村把党建引领内嵌于治理各环节、全过程,健全党组织领导的“三治融合”乡村治理体系,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,激发群众参与村庄治理发展的活力,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。
/ 采写: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通讯员 陈怡 / 图片:新快报记者 孙毅 / 责编:曾贵真 / 美编:张汉松 / 校对:蔡佳
乡村治理党建乡村振兴